央媒怒斥背后的真相:《南京照相馆》遭遇1.2万条差评,历史记忆难道可以被抹杀?
影片上映仅七天,《南京照相馆》就突破了9亿的票房,预计总票房将达到37.13亿,豆瓣评分高达8.6分。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片,不仅票房表现惊艳,口碑也源源不断,然而却意外陷入了1.2万条一星恶评的漩涡之中。
在影视行业中,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禁忌:主旋律题材常常“叫好不叫座”。但导演申奥却坚定走上这条路,而如今看来,他成功了。在影院,观众们哭得稀里哗啦,散场时红着眼睛感叹:“这部电影值得一看,绝对不能错过。”
然而,就在赞誉声中,却出现了奇怪的情况。在豆瓣上,1.2万条一星差评尤为醒目。经过梳理,这些差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:
展开剩余70%首先,“缺乏历史感”。有观众评论:“日军暴行的镜头太模糊,淡化了惨痛的现实。”可南京大屠杀的惨烈,是幸存者一生无法挥去的噩梦。导演并非不尊重历史,而是选择不以血腥的画面来消费观众的同情心。
其次,“情节逻辑有硬伤”。比如,王传君饰演的翻译官为家人取得逃生证,下一幕家人却出现在屠杀现场。有观众咒骂“剧情漏洞”。但在历史的南京城,所谓的“安全区”随时可能变成“屠宰场”,即便持有通行证的人也会遭到杀害。以“逻辑”挑剔,只是对历史悲剧的无知和绝望。
再次,“借爱国之名赚钱”。有网友酸言:“票房高得不太好看。”但讲述历史、弘扬正气难道不能盈利吗?观众愿意为民族的记忆买单,正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。《战狼》《长津湖》也曾遭受到恶评,但它们同时激励了无数年轻人铭记历史。以爱国之名赚钱并不可耻,真正可耻的是容不下民族精神的传承。
这1.2万条差评,早已超出正常批评的范畴,几近网络暴力。部分人士不仅低评分,还对导演进行人身攻击。网友们怒火中烧:“这些人还是中国人吗?对民族的苦难这么无情,良心何在?”评论区里“严查”刷屏,大家忧心恶意差评会误导年轻人,侵蚀历史的记忆。
央媒迅速作出反应。环球网直言:“坚决反对借助电影进行网络暴力!唯有直面历史,才能走向未来。”人民日报更是尖锐指出:“在暗房中与现实网络暴力形成镜像的血色显影液,让我们警惕那些撕裂民族精神的黑手。”
其实,主旋律影片屡遭恶意差评已非个例。《八佰》曾因“煽情”遭到谴责,《觉醒年代》也被历史名人攻击,而如今的《南京照相馆》事件,套路几乎一模一样。背后是否有组织、有目的?答案不言而喻。
央媒的发声,关乎的不仅是一部电影,更是守护民族的根基:遗忘历史便是背叛,底线决不可触碰。
结尾的话:“记住血与火,是为了守护眼前的光。”这句来自《南京照相馆》的台词恰如其分。南京的梧桐叶在风中沙沙作响,80年前它们见证了苦难;80年后,却有人试图封锁我们的耳朵、遮挡我们的眼睛。不过,1.2万条差评也无法阻挡37亿票房所代表的民心,而几句抹黑也掩盖不了历史真相的光辉。
你怎么看这场风波呢?期待你在评论区的意见!
发布于:山东省